mardi 19 septembre 2017

大莘庄闵行区人民法院大厦

2017.09.18
融新古典、巴洛克、东亚殿堂风格于一身的裱花奶油蛋糕,大莘庄的骄傲!
以下为精选预览:





 













 














dimanche 17 septembre 2017

丘吉尔为什么喜欢真纳和巴基斯坦

2017年BBC纪录片《印巴分治,被遗忘的故事》


转:十九世纪俄国的食品消费水平

出处:Б.Н.米罗诺夫《帝俄时代生活史》,商务印书馆2013.4
阎京生 摘 2017-09-16 19:14:25
​​一、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俄国农村的伙食(俄国地理协会驻各省的通讯员所写的报告)
【雅罗斯拉夫尔省莫洛加县】平常日子是牛奶和白菜汤、黑面包、燕麦饼、乳渣馅的淡馅饼、酸奶、煮土豆;斋日是灰白菜汤、克瓦斯腌的白菜汤、煮土豆(有时是亚麻油煎的土豆)、燕麦粥和燕麦饼。非斋日的食物有肉汤、黑麦烤馅饼(加燕麦)、乳渣馅荞麦面烤馅饼(加燕麦)、淡牛奶、猪油炸土豆、猪油炸燕麦饼、用牛奶煮的燕麦粥、油炸大麦饼。斋日的食物包括白菜汤、黑麦馅饼、燕麦饼、亚麻油炸土豆、咸鱼干、梭鲈鱼和鲟鱼肉、粥。(统计者未提及农村伙食中蘑菇、浆果、水果、蔬菜、鸡蛋、家禽和野味的消费情况)
【图拉省卡希拉县】在斋日是白菜、黄瓜、土豆、甜菜、胡萝卜和洋葱外加调料油,大麦或荞麦粥。平常日子人们喝牛奶、吃鸡蛋,此外还有腌牛肉、羊肉和猪肉。过节的时候饭菜通常丰盛一些,而且种类丰富。馅饼不是用普通的黑麦粉,而是家庭小麦粉烤制。使用同样的面粉做肉面条汤或者牛奶面条汤和肉面汤,并且拌上一些黄米和土豆;一般用牛奶煮荞麦粥;凉菜是肉冻加黄瓜和洋姜;热菜必须要有肉。
a68d6077ly1fjllyt4bc0j20ji0gnwg0
乌克兰腌肥肉“萨洛”
​ 【乌克兰的农民伙食】平常午饭喝猪油做的红菜汤,节日喝加牛肉的红菜汤,斋日则只喝各种蘑菇汤或大麻油做的红菜汤,外加猪油、牛奶或橄榄油做的粥;中午便餐时吃面包、猪油,斋日则吃面包、洋葱和腌黄瓜;晚饭最经常吃的是炸土豆或煮土豆,一般搭配黄瓜或白菜。每逢节日,除红菜汤外,还要准备牛奶或牛肉做的面条汤、热菜、饼和烤馅饼。到了复活节,每个人必须烤制两三个或者四个大的复活节面包,上面画着十字架,配一些香料,并且涂着一层鸡蛋。除了烤乳猪和香肠外,还要准备乳酪、奶油、菜单和蜂蜜。人们一直用筛选过的纯黑麦面烤面包,过节时还会烤些饼。祈祷时通常要带上三张小麦饼和一块牛肉。……每到圣诞节、复活节和秋季的最后一次荤食日,甚至最贫困的农民都会杀猪宰羊。其他时间只食用腌猪油一种肉类食物,而且主要作为副食。在重要的宗教或习俗仪式上,如洗礼、婚礼、葬礼、忌辰等,平常吃饭的规矩变化很大,这时会吃掉大量的家禽、肉和猪油,喝光许多酒(注:当时提到节日食物,并不仅仅是指宗教、国家、地方(教区)和家庭的节日,通常还包括星期日)。
【19世纪初富裕的手工业村镇的农民】吃得不错,非斋日有凉肉冻、煎火腿、俄式白菜汤或面条汤,热菜包括羊肉或者鸡肉。经常做些鸭子和大鹅。秋季的最佳食物是羔羊。
【夏季农忙时节】早晨6点吃早饭,中午12点吃便餐,晚上8点吃晚饭,有时在午饭和晚饭之间有第四顿饭,有时在早饭和午饭之间吃第五顿饭……早上4-6点太阳升起时吃顿饱饱的早饭:面包、蔬菜、格瓦斯;10-12点的午饭最丰盛,包括2到3道菜,第一道菜必须有汤,冬季热汤,夏季偶尔是凉汤,还有粥、蔬菜;16-17点的便餐包括格瓦斯、牛奶、小菜;太阳落山时吃晚饭……早饭热的饭食有豌豆、燕麦或荚蒾羹、荞麦饼和焖萝卜,平常的午饭和晚饭包括牛奶煮的素汤、奶油或牛奶熬的粥,偶尔有早饭剩的荞麦饼、烤饼或者胡萝卜、萝卜、白菜和大麻籽烤制的馅饼,饼和酸奶;星期日和节日时会做猪肉汤(咸肉或者鲜肉)
a68d6077ly1fjlm56y4p8j20m80goadj
​​​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农民的饮食】白菜汤(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喝红甜菜汤),各种谷物做的粥(荞麦、燕麦、大麦和黄米),黑麦面包,植物性食物(白菜、黄瓜、洋葱、萝卜、豌豆、菜豆、胡萝卜、甜菜、甘蓝、生姜、大蒜)。1840年代马铃薯进入食物消费。成年人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喝鲜牛奶和酸奶(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吃乳酪),儿童和病人常年食用牛奶。所有人主要饮用牛奶,但南部省份和乌拉尔地区的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人还喝绵羊奶和山羊奶。用鲜奶做汤、煎鸡蛋、炒饭。通常就着面包和土豆喝酸奶,用酸奶做乳渣和乳酪。在乌克兰用绵羊奶做干酪。乳脂和酸奶油作为配料使用,或者用这些东西和原奶做奶油。用俄式火炉将酸奶油熬制成奶油,二次熬制后成为炼过的油。在北方地区和西伯利亚,人们将牛奶冷冻,切成薄片就着饼吃。冬季将冻牛奶储存起来,出门时带上一些,需要时加热饮用。​
节日和星期日的餐桌都会摆上肉(牛肉、羊肉、猪肉、鸡、鸭、鹅、火鸡)和鸡蛋,专门产肉的地方除外(这些地方非节日也吃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南部省份的俄罗斯人过节时喜欢吃香肠。通常在夏季放牧结束时屠宰牲畜,因为鲜肉不能长时间储存,所以一般做成腌肉、熏肉和肉干,冬季则冰冻起来。暖和的时候主要吃腌肉。(农村)狩猎也比较发达,但野禽基本上用于销售,因为多数禽类和动物的肉(兔肉、熊肉、鸽子肉、天鹅肉、野猪及其他动物的肉)农民们并不吃。
非斋日的食物会加入动物油和炼过的油,斋日则食用亚麻籽油、大麻籽油和黍油。做汤、用面粉做羹、煮粥时加动物油,或用动物油拌洋葱、土豆,炸制面食等。北部和中部省份的人喜欢吃亚麻籽油,南部——从南方到莫斯科——喜食大麻籽油。从19世纪中叶起,黑土省份开始吃葵花籽油。芥子油、罂粟籽油和南瓜籽油主要用于面粉做菜时的香料和配料。
a68d6077ly1fjlm405jghj20m80goace
​人们通常认为,农民将肉、牛奶、鸡蛋和野果拿到市场上销售,他们很少吃这些食物……实际上,在广泛的铁路网络和冷藏车出现以前,只有居住在大城市附近的农民才能到城里的市场卖肉、牛奶和鸡蛋,因为小城市的市民自己就能大量生产这些产品。农民自己消费较大部分的易坏食物。所有的(乳)牛都常年产奶,鸡常年下蛋,而当时甚至连贫困的农户都至少有1头牛、几只绵羊和5到10只鸡。
人们常吃鱼,节日的餐桌上鱼更是必不可少。在滨海地带和靠近大河、大湖的地区,鱼是主要食物,消费量很大。一般把小鱼,特别是胡瓜鱼晒干,冬天时用来熬汤。
除寒冷的北方地区外,俄国普遍栽培各种水果,还盛产野果(苹果、梨、樱桃、梨子、黑豆、刺梨、山楂、稠李等),苹果和樱桃最常见。到处都能采摘黑加仑、红莓果、马林果、黑果、草莓等野果,北方可以采摘云莓果,西伯利亚则生产稠李。秋季可储藏核桃、榛子、松子等食物以备冬用,这是各类晚间集会人们最喜欢的食物。野果的采摘量很大,足以用来销售和缴纳代役租。南部省份消费量很大的西瓜、香瓜和南瓜在其他地区很罕见。只有大城市的富人才能吃上菠萝和柑橘。
a68d6077ly1fjlm71gm56j21kw1eckjm
俄属中亚撒马尔罕的水果摊俄属中亚撒马尔罕的水果摊
​蘑菇的采摘量不少,主要食用鲜蘑菇、干蘑菇和蘑菇罐头。沃罗涅日省最主要的蘑菇有羊肚菌、卷边乳菇、黑色和红色的羊蘑、口蘑、乌克兰蘑、牛肝菌、蜜环菌和其他蘑菇。在喀山省,人们秋季腌制松乳菇、白杨乳菇、卷边乳菇、红菇、变形牛肝菌、白色毛乳菇等。在乌克兰,人们喜欢吃香菇。
蜂蜜长期代替白糖,与盐一起来腌制食物。19世纪下半叶白糖逐渐取代了蜂蜜。
不含酒精的饮料中,用黑麦芽、甜菜、苹果或梨做的格瓦斯最受欢迎。在森林地带人们采集白桦树、槭树和松树液,作为提神的饮料。18世纪时茶叶属于奢侈品,到19世纪,茶叶同茶炊一起开始走入大众消费……
a68d6077ly1fjlm81zwhtj21kw1dxb2b
俄属格鲁吉亚的一家茶叶包装厂俄属格鲁吉亚的一家茶叶包装厂
​在含酒精的饮品中,家酿啤酒、蜜酒和伏特加酒最受青睐,花钱买的葡萄酒和啤酒不很受欢迎……
平常日和节日、非斋日和斋日的伙食区别较大。一年当中,禁食肉制品、乳制品和动物油脂的斋日大约180天。除了每周三和周五两个斋日外,还包括连续七个星期的大斋期……俄国东正教会的斋戒分为四类:最严格的斋戒(只能吃面包、葱,喝格瓦斯和水)。生食斋戒(不能吃任何明火做的食物),熟食斋戒(允许吃明火做的植物类食物)和食鱼斋戒(禁食肉类和乳制品)……天主教比东正教更宽容,很早以前就放弃了宗教斋戒最初的严格要求。斋戒期间,天主教徒可以吃鱼,喝牛奶,吃鸡蛋和油脂……
​穷人一般遵守斋戒时的饮食限制,但富裕的人可以将植物类和鱼类食物作出各种花样:糖水水果,带黑李子干和桃干的土豆泥饼,渍豌豆,罂粟籽面包,小面包圈,冰镇糖拌毛蒿豆,花生,挂浆巴旦杏,大面包圈,北鳕,葡萄干,水果软糕,果汁糖(柠檬味、马林果味等),哈勒瓦油质酥糖,葱拌荞麦饭,卷边乳菇馅的素馅饼,葱香荞麦饼,水果软糖拌蜜饭,巴旦杏奶羹,香子兰果毛蒿豆羹,渍苹果,醋腌黄瓜等。斋戒第一周和受难周的菜谱只有蘑菇,但种类繁多:葱烧蘑菇、白菜拌蘑菇、蘑菇糕、蘑菇疙瘩汤、凉拌生姜蘑菇、番茄汁炒卷边乳菇。除蘑菇外,菜品还包括搅成泡沫状的豌豆、磨碎的豌豆、以及糖浆和巴旦杏汁调制的浆果羹、燕麦羹和荞麦羹。一般就着葡萄干、蜂蜜茶和热蜜水。在斋戒的其他时间,有类似肉饼的鱼肉馅美食,然后是诱人的鱼汤——各种鱼做的冷杂拌汤、鲑鱼粥、生姜鱼脊、腌鲟鱼、清蒸欧鳇鱼、狗鱼、盐水白鲑、平底锅熬鲫鱼汤等……
a68d6077ly1fjlm1u0lgsj20m80go41j
油煎鱼油煎鱼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后的俄国农村伙食:
(沃伦省)“农民吃得好了,常吃腌猪油、羊肉和家禽,富裕农民开始喝茶;(沃罗涅日省)农民的伙食得到根本性改善,他们几乎普遍喝牛奶,吃乳渣、油和腌猪油”;
(莫吉廖夫省)“农民肉的消费量明显增加,差一点的主人也会养两头猪自己吃,出于同样的目的和获取羊皮,还要养几只绵羊。富裕农民经常杀自家的牛吃肉。夏季每天都喝牛奶。农民饲养的牲畜数量增加了一倍”;
(特维尔省)“农民的食物有所改善,肉的消费量增加”;
(粮商波列扎耶夫)“以前,农民步行出门时要背一袋子黑面包;而现在坐火车时,在同车厢其他乘客面前,出于某种虚荣,他不吃黑面包,而吃白面包,例如菱形或圆形白面包”;
a68d6077ly1fjllzpac3sj20o20g1ad4
俄国黑面包俄国黑面包
​(萨马拉省)“农民的食物未有改善,肉的消费也不见增加。但由于农民的畜牧业规模大,他们饲养的牛、绵羊和猪数量较多,因此农民秋天杀公绵羊,冬天杀猪,做成腌肉,以备一年之用。秋冬季中等富裕农民几乎天天吃肉,春季和夏季只有富裕的农民能吃肉,其他人则吃腌猪油、蔬菜、奶制品和面食”
(诺夫哥罗德省)“人们普遍喝茶、饮用啤酒及吃白糖……农民平常的食物由面包、白菜汤、牛奶和蔬菜组成。农民只是对茶、白糖、烟、伏特加酒、皮鞋、尤其是好衣服的需求增加”
三、恩格尔哈特总结的俄国农民伙食:
1、酸是农民食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劳动者而言,没有酸类菜的午饭不能称之为午饭。酸对劳动者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肉。如果没有某种酸类菜,那么他多半会同意喝腌猪油拌白菜汤,而不是没滋没味的牛肉汤。食物中缺乏酸反应在干活人的工作数量、健康甚至精神状态上……如果没有酸菜,那么会代之以酸红菜汤;如果既没有酸菜,又没有酸红菜,干脆什么酸的蔬菜也没有——夏季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会用甜菜的茎叶、滨藜、荨麻、酸模等新鲜蔬菜做成汤,然后加入制作稀奶油时产生的酸乳浆或酸块,做成酸汤。此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特殊制作的格瓦斯熬制酸汤,或者用腌过黄瓜的盐汤、格瓦斯、发酵的面团、发酵的黑面包干做酸味汤。
2、农民把食物分为耐饿食物和易消化食物……
3、营养丰富但难以消化的食物被称为耐饿食物……
4、黑麦面包是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光吃面包不能干重活。耐饿食物应当包括用上等的腌牛肉或者咸猪肉(火腿)做的白菜汤、炼油或者腌猪油熬的粥。如果吃饭时就着这种稠粥再喝上一杯伏特加酒和格瓦斯饮料,那就是再精美不过的食物了……
5、农民非常看重食物中的油脂,油越多的食物越好:“油不会坏掉一锅粥”,“神甫喝加油的粥”,“带油的食物好吃,加油的粥好喝”,“吃油多的食物甚至人都不容易感冒”……平时做汤时腌牛肉或者猪肉放得不多,只要有油就行。如果牛肉不肥,那么就会加些腌猪油。
6、斋戒时,用胡瓜鱼代替白菜汤里的腌肉,用(酸菜、格瓦斯、素油和葱做的)凉白菜汤代替热白菜汤。粥里的牛油或者腌猪油都要换成素油。
7、干活人根本不认为肉属于营养物。在他们看来,伏特加酒在所有方面都比肉好。但是,同一个农民既不会同意用伏特加酒代替正常食物中的乳酸,也不会同意用伏特加酒代替油脂或荞麦粥。​
a68d6077ly1fjlm4qiqipj20jg0badhu
四、俄国特权阶层的食物
俄国的低级阶层包括农民、哥萨克、手工业者、工人、小市民、仆人和其他雇佣劳动者,中等阶层包括非世袭贵族、非贵族中小官员、职员、僧侣、平民知识分子,高级阶层则包括世袭贵族、大中型企业主、富商、地主、高官、高级知识分子、荣誉公民。根据1897年人口普查资料,低级阶层占人口的88.1%,中等阶层占5.4%,高级阶层占6.5%……
到1858年,俄国各年龄的男女贵族共有88.88万人,其中,终身贵族和拥有不足20名农奴的世袭贵族属于贵族的低级阶层,占整个贵族阶层的69.1%。为了保持威望和富裕的假象,低级贵族阶层及可能将服饰和文化支出维持在应有的水平上,但为此不得不吃得很简单……
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贫困等原因,只要有机会,贵族就尽力将男孩送入公费的士官武备学校,女孩则送到女子寄读学校……B.C.克里文科是一名军官之子,先后毕业于圣彼得堡波尔塔瓦士官武备学校和巴甫洛夫第一陆军士官学校,后来位居高官。他证明说:“我的同学基本上不太富裕,除个别人外,多数同学从当军官的父亲那里得到的资金微薄,生活困苦。”1865-1872年,克里文科在士官武备学校度过了7年时间,据他回忆,“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12.5戈比,我们没被饿死真该令人感到惊讶……早餐只吃白面包、稀粥,偶尔有热蜜水,5月份时能喝上牛奶……12点时发给一块黑面包。午饭3个菜:菜汤、一块带配菜的肉、酥饼和一小块奶油……过节时的午饭千篇一律:加有酸奶油的红菜汤、牛排和分层的夹馅小点心,外加两粒樱桃……只有为数不多的来自富人家庭的士官生没有挨饿,他们经常受到父母的钱……春天,营养不良的士官生们到医院去,按医生指定的用法服用青草的汁液……”
贵族女子学校的女孩子处境也差不多,包括俄国最有特权的斯莫尔尼女子学校。E.H.沃多沃佐娃描述了1855-1861年那里的伙食状况:“现在甚至难以想象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斯巴达式的生活……除了早起和寒冷外,持续的饥饿使学生们疲惫不堪。无法想象食物的营养缺乏到何种程度。早饭只有一小片薄薄的黑面包,抹着一点点奶油和灰绿色干酪,偶尔面包上放一片薄如信纸的肉代替灰绿色干酪。第二道菜是一小份牛奶做的粥或通心粉;午饭是不加牛肉的白菜汤,第二道菜是一小块煎牛肉,第三道菜是烤饼或馅饼,外加越橘、黑果越橘或红莓类果酱。这些食物尽管质量不错,但营养严重不足,因为配给的定量少得令人难以置信……我听说,当时其他学校的学生吃的也不好,但至少黑面包管够吃,我们学校连这点也做不到……斋戒则彻底摧毁了我们的身体:饭菜数量非常少,而且营养更差……我们不仅圣诞斋戒、大斋节吃斋,而且每周三、周五也吃斋。这段时间里,学生们饿得要命,每天哭着躺下睡觉,在被子里饿得直哼哼,饥寒交迫,难以入睡。一次,大斋时的饥饿导致半数以上的学生被送进医院。最后,我们的医生表示,已经没有床位接收病人。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是营养缺乏造成的。此事在城里引起轩然大波,派来的医生委员会承认,学生发病的原因是食物短缺和斋戒期过长……在彼得堡有亲戚的学生挨饿的程度轻一些,她们一般向亲戚要面包和吃的东西,但不是糖果。有时亲戚也会送些钱来。午饭后,这些‘富人’再吃上一点家里送来的店西,然后用手捂住耳朵,卖力地死背功课。饥饿不堪的学生则什么也不干,像秋日里的苍蝇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或者凑坐在一起商量,怎么给自己弄点吃的,向谁借点钱……”
封闭学校的食物供给不足,由此可以推测,大多数特权阶层家庭的食物同样也不充裕,否则,了解学生饮食情况的父母会给他们捎些钱,或者不再将自家其他的孩子送到那里去学习。收入高的人(贵族)寥寥无几,父母多半无力帮助孩子,因为他们自己也忍受着物质上的贫困。这种情况下,父亲们尽力将其他孩子也安排到公费学校,例如克里文科的两个兄弟也在同一所士官武备学校学习……废除农奴制前的1858年,俄国的所有特权阶层——贵族、僧侣和商人的人数不多,仅有190万人,占欧俄总人口(5920万)的3.2%。但这些人中,按其收入水平看,食物充足的人大概不超过85万,或者国家总人口的1.4%……绝大部分(55%)表面上属于特权阶层的人依靠有限的金钱度日,实际上他们同多数俄国居民——农民和小市民一样生活简朴。正因为如此,特权阶层身高的变化与全国人口身高的变化总体一致……
a68d6077ly1fjlm5nsdwuj21jk10r118

五、1840-1850年六座俄国城市市民某些食物的消费(年人均,取平均值)(俄磅和左洛特尼克等单位均换算为公制)
(圣彼得堡、基辅、罗斯托克、雷宾斯克、乌格利奇、雅罗斯拉夫尔)
植物油8.3公斤
鸡蛋46个
白糖3.6公斤
盐25公斤
茶叶0.51公斤
咖啡0.026公斤
马铃薯90公斤
蔬菜和水果45公斤
牛奶108公斤
鱼11公斤
奶油2.1公斤
六、1850-1857年,圣彼得堡市民协会雇佣的清扫广场和人行道的清洁工,在市民养老食堂就餐时,每人每天的食物配给量
烤面包1229克
牛肉或煮胡瓜鱼231克
植物油13克
炼过的油17克
豌豆205克
做菜汤用的面粉21克
熬粥用的荞麦128克
白菜246克
马铃薯283克
葱188克
干蘑菇34克
盐26克
共提供4584千卡热量
七、19世纪中叶俄国和外国工人的主要食物消费对比(人均年公斤)
a68d6077ly1fjllnyhaoaj20kd09emys
八、19世纪俄国人食品消费的变化趋势
1801-1840年,农民的消费得到改善;1840-1860年代,由于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和推行改革,消费有所下降;1866-1872年,形势趋于好转。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80年代,当时的消费超过19世纪上半叶的最高纪录,后来一直到1915年,农民的食物状况持续改善,只有1904-1907年发生战争和革命的四年除外……至于市民,在整个改革后时期,他们的食物消费令人满意……从热量角度看,农民的食物超过市民的食物,但质量上前者逊于后者……
比较平民和士兵的食物很有意义。1802-1871年,俄国士兵的食物主要是:午饭喝白菜汤和粥,早晚喝粥。每年一名野战士兵配给365公斤面(通常是黑麦面)、39公斤米,还能领取一些军饷购买盐、油、蔬菜等。一年里斋戒日达119天。从1826年起,肉列入口粮补给,从1842年起每年37俄磅(15.15公斤),从1849年起每年80俄磅(32.76公斤)。到1871年,肉食增加到147.5公斤……
在19世纪中叶,中等市民和农民的消费质量上比士兵好一些,尽管数量方面他们的口粮大致一样:每天约4000千卡。但从1870年代开始,军队的肉食补给增加后,士兵的伙食在数量和食物成分方面均超过市民和农民阶层。1874年以后,新兵1天的口粮包括:2俄磅烤面包、1俄磅土豆、0.75俄磅午饭肉汤、4左洛特尼克(1左洛特尼克=1/96俄磅=4.26克)燕麦、4左洛特尼克粗面粉、2左洛特尼克葱、5左洛特尼克盐,1份饭包括32左洛特尼克黍米、6左洛特尼克牛油、2左洛特尼克盐、0.5左洛特尼克茶、6左洛特尼克白糖,根据口味可另加胡椒和桂叶……
这样,18-20世纪初,很早以前形成的大众饮食模式在俄国农村和城市都没有发生变化……在一部分地区歉收的时候,可以从其他丰收的地区迅速调集粮食,因为从未发生过全国普遍歉收的情况。依据发展交通和经济商业化……新食品普遍进入大众消费,其中最受欢迎的有茶叶和白糖,次之的包括咖啡、葡萄干、黑李子干、巴旦杏、乳酪、香肠、啤酒、葡萄酒、调味料,这些只是使食物多样化,其他食品(土豆、白面包、葵花籽油)则切实改善了民众的饮食……
a68d6077ly1fjlm2xpg6cj20hu0gntbh

vendredi 15 septembre 2017

专访莫里斯·埃玛尔:“重回长时段”,我们如何认识布罗代尔

​​编者按:

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的三部大作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兰西的特性》在学界享有盛誉,他所提倡的“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整体史的历史书写也一度为历史学者所关注。近年,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卫·阿米蒂奇发文呼吁抛弃过去碎片化的研究,重回“长时段”、“大历史”的分析与思考,再次引发了历史学人的讨论。

恰巧的是,近期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法瑞历史文化研讨班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研讨会主题是“文化流通”,而此次受邀与会的多位法国学者中有一位与布罗代尔关系密切,他就是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莫里斯·埃玛尔(Maurice Aymard)教授。莫里斯·埃玛尔教授是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是年鉴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曾任法国巴黎人文科学之家的主席——这是一所由布罗代尔一手创建的研究机构,旨在于促进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合作。他主编的Lire Braudel(《阅读布罗代尔》,1988)和他撰写的系列文章普遍被认为是解读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的门径。借此机会,澎湃新闻记者特邀伦敦李约瑟研究所吴蕙仪博士一起采访了埃玛尔教授,请他谈谈布罗代尔和他的经典之作。

莫里斯·埃玛尔(Maurice Aymard)在2017年中法瑞历史文化研讨 班,张彭 摄

澎湃新闻
:今年是布罗代尔诞辰115周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学人来说,布罗代尔可谓大名鼎鼎,但我们主要是透过他的著作来认识他的。想请您介绍一下您认识的布罗代尔。

莫里斯·埃玛尔
:布罗代尔是历史学家,要认识他,我认为还是要谈谈他的史学研究,特别是他的三部核心研究——《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未完成的《法兰西的特性》。这三部大书,每一部从构思到完成都经历了二三十年。

首先就是《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以下简称《地中海》)。布罗代尔出生于1902年,从1925年开始构思这本书,1939年完成资料的整理,1940年他在战俘营开始写作,1947年作为其博士论文完成了答辩。1949年出版了第一版,1966年出版了第二版。也就是说,从1925年开始构思算起到1966年,经历了四十年的时间。这就是布罗代尔的成名作,奠定了他的史学生涯的基础。很长时间,说起布罗代尔,大家都会认为,就是那个写了800页大书的人,批评者也质疑他是不是还能写出第二本书来。

布罗代尔的第二本书是《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以下简称《资本主义》),同样这本书也是经历了多年才完成的。1950-1966年,在布罗代尔筹备出版《地中海》一书的第二版的过程中,他同时也在准备写作《资本主义》。这本书的主旨是14-18世纪的欧洲经济史,但他把欧洲经济史放在了全球视野下,讨论其在全球发挥的作用——注意,他写的不是世界经济史,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史。

这部书的写作中有一点曲折。原本布罗代尔计划只写两册: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这两册书在1972年都已经写完。但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于是,《资本主义》一书由两册变成了三册。因为,石油危机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不等于市场,资本主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就是金融。这套书的第一册出版于1967年,第三册出版于1978年,三册出齐之后,布罗代尔又对第一册进行了改写。

就在《资本主义》第三册出版后的一个月,布罗代尔就开始写作他的第三部书——《法兰西的特性》。在动笔写作之前,对这个研究布罗代尔也已思考了近十年,1971-1972年,他在法兰西公学退休前最后两年的课就是讲这个内容。布罗代尔的书写作时间都很长,他自己也知道。所以,1978年11月,在《资本主义》这部书出版之后,一些朋友在出版社聚会为他庆祝,布罗代尔跟朋友们说,我要开始写作下一本书了(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写一本书要二十年),所以二十年后再相会!那时他已经76岁了。这个时候布罗代尔已经知道,他不一定能够真正写完这部书,但他确实是为这部书工作到了最后一刻。

布罗代尔去世于1985年,享年83岁。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他是很幸运的,因为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脑力并没有衰退,一直可以清醒地写作、思考、以及与同事进行交流。

尽管在此之外,布罗代尔还发表过一些文章,但这三部巨著才是理解布罗代尔学术脉络的关键。布罗代尔最著名的概念自然是“长时段”,而这个概念反过来也可以用来描述他的写作模式:他每次都是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对一个宏大主题进行完备的思考和整体的把握,而不是以每两三年一本书的速度处理一系列的小问题。我需要强调他这种长线的写作模式,因为这是布罗代尔的著作持久不衰的独创性所在。

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再版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澎湃新闻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标志性人物,其后则有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等学者。像勒华拉杜里,他也是布罗代尔的学生,受年鉴学派的影响,而他的著作《蒙塔尤》,是一部广为学者熟知的微观史著作——有学者将其看作是年鉴学派的转型。在法国史学界,“年鉴学派”是什么样的存在?

莫里斯·埃玛尔
:“年鉴学派”,这是美国人的发明!布罗代尔及相关研究传到美国后,美国学界就称之为Annales School。后来这个说法又回到了法国,就是你说的“年鉴学派”。但是我也认可现在法国还存在年鉴学派,但它不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形式。当然《年鉴》杂志有一代又一代的主编,你可以视其为年鉴学派的阵地,但《年鉴》并没有想要把诸如“长时段”、整体史这样的观点强加于人,他们的编辑思想是推动他们认为有新意的、对后人有启发的研究。其实,年鉴学派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史学潮流,类似于1910年代毕加索等人所代表的“巴黎画派”。

在布罗代尔之后,如你提到的勒高夫、勒华拉杜里,他们都是布罗代尔的学生,但布罗代尔与其之前的年鉴学派的奠基人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并不是师生关系。布罗代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博导,算起来,起到导师作用的可以说是费弗尔。这里要说说布罗代尔前半段的人生经历。

布罗代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了高中教师。1925-1935年,这十年他在阿尔及利亚的一所中学教书,业余在图书馆广泛阅读。其后的1935-1938年是他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法国和巴西政府签订协议,在圣保罗建立了一个大学中心,布罗代尔被聘任为那里的教授。这是一段至关重要的稳定的学术积累期,每年布罗代尔有半年的时间在圣保罗授课,有四个月在欧洲的休假(这还不包括游轮往返时间),休假时,他就在地中海世界广泛旅行,查看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地区的原始档案。1938年,36岁的布罗代尔被聘为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第四部(历史学部)的高级研究员。次年,战争爆发,他作为预备役军官应征入伍。1940年6月,法国战败,布罗代尔成了战俘,被关进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一书就是在战俘营期间写成的。

费弗尔是《年鉴》杂志的创刊人。布罗代尔与他相识于巴西,1938年二人一起乘船从圣保罗回到法国,此后即开始了长久的友谊,布罗代尔任职EPHE第四部时,他们也是同事。布罗代尔在战俘营写作《地中海》一书时,没有资料,资料都在巴黎的家中,他全靠记忆来写作这本书,五年内七易其稿,每一稿都是一气呵成,不作修改。一稿写完就寄给费弗尔,费弗尔再在回信中,与他不断讨论,并鼓励他,布罗代尔根据讨论结果再从头重写。他们的这些通信到现在都还保留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布罗代尔构思的变化过程。

费尔南·布罗代尔

我们这次上海中法瑞研讨班的主题是“文化流通”,而《地中海》在二战期间的写作也是一个有关“流通”的故事。被俘期间,布罗代尔换过多个不同的战俘营。军官身份使他的待遇比普通士兵稍好一些,有条件进行写作,当然也只是稍好一些而已。他没有钢笔、墨水,文稿也只是用铅笔写在小本子上,信件要受到德国当局的审查。他的稿件都寄给巴黎的费弗尔,费弗尔再寄给住在阿尔及利亚娘家的布罗代尔夫人,夫人再将其一遍遍地用打字机打出来。《地中海》的成书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完成的。在战俘营中写作,对布罗代尔来说,也是解放心灵的一种手段——通过写作梦想自由的世界。今天的学者总是杂务缠身,很难像布罗代尔那样,有五年心无旁骛的写作时间!

澎湃新闻
:您怎么看布罗代尔研究中的“长时段”?

莫里斯·埃玛尔
:“长时段”是布罗代尔提出的最有名的一个概念。他的研究处理的都是“大”问题,这是他的学术特点。所以,你看他,一部书写成都要二三十年。

“长时段”是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一书中提出的。说到这本书,我还想在这里提到的是,布罗代尔写作这本书时有一个思考的转变。早在战俘营写作之前,最初其师长建议其研究16世纪下半叶菲利普二世的外交政策,这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军事史的命题,后来在写作中觉得不对,于是把这个命题彻底反过来思考,变成了“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如此一来,书的焦点不再是不是君主在一个朝代、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外交政策,而是这个地理区域本身。地中海——这片海域和环绕它的陆地——成了他要叙述的“传主”。当然地中海不是封闭的,在地中海沿岸有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十五世纪以来又有欧洲人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由此而产生的物质、文化的交流。毫无疑问,这是布罗代尔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他可以说是第一个为地理空间做传的历史学家。

《地中海》全书的架构也是非常独特的,蕴含了布罗代尔对时间的思考。《地中海》分三卷,每卷讲一个时间维度。第一卷是“地质时间”,描写地理环境所代表的硬性边界,这不是在倡导地理决定论,而是要理解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如何在这些限度之内去组织他们的日常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例如选择的农牧模式、耕种的谷物种类。这就是他所说的“长时段”,几乎是恒定的,变化及其缓慢。第二卷对应的是中长时段,对应的是人口、经济波动的周期,是战争/和平交替的周期,它以三五十年、一个世纪为单位——例如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它深刻地影响着作为集体的人的生活,但身在其中的人往往直到一个周期结束才能察觉这种波动。最后,才是第三卷述及的“事件”,这是第三个时间维度。最初布罗代尔所关注的菲利普二世的政治军事政策是在这个时间层面才得以展开,而这个时间维度在布罗代尔看来是瞬息万变的,是身在历史中的人最直观感受到的时间。

布罗代尔的洞见在于指出历史是有多个时间层面的,而《地中海》就是在三个长短截然不同的时段上,对16世纪的地中海历史作了三种不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深刻影响16世纪的地理环境因素在千年之前已经存在,而今天依然清晰可见。比如,16世纪发生了著名的勒班陀海战,而海战的胜负,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长时段上的地理因素。当时的战舰其动力靠人力划桨,都是150-200人的大船,而地中海的水深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每年只有六个月可以打仗,而决定一场战役结果的就是,你是否能在这六个月内打败对方。

1949年这部书第一次出版之后,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它很有创新性,而且文笔优美,毫不枯燥——书中有很多段落完全可以当成小说来读。这本书开创了历史研究的全新的模式,也吸引了当时很多年轻的历史学家,我也是其中之一。

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澎湃新闻
:布罗代尔是法国史学界的重量级学者,他是如何对待学生的?

莫里斯·埃玛尔
:布罗代尔给予学生很多帮助和自由,他的学生并不都做地中海研究,还有的开创了大西洋、印度洋研究。我最初是研究地中海历史,但后来也有转向。

1949年《地中海》一书出版的时候,布罗代尔年富力强,由于与费弗尔的关系,积累了非常重要的学术资源。首先,他在1949年继承了费弗尔在法兰西公学(Collège de France)讲席教授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了巨大的学术威望。其次,1948年布罗代尔和费弗尔一起成立了EPHE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它在1975年独立成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HESS)。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法国教育体制中是一个新的模式,它没有本科生,完全是研讨班(seminar)的形式,提供经费接待国外年轻学者来访学、交流。费弗尔1956年去世以后,布罗代尔就接替费弗尔做了EPHE第六部的主任,还担任了《年鉴》杂志的主编。法兰西公学的讲席教授、EPHE第六部的主任、《年鉴》杂志主编,这三个身份使得布罗代尔掌握大量学术资源,于是有一些对他不满的人,说他是“满大人”。但事实上,布罗代尔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这极大促进了法国学术的国际化发展。就一点来说,他利用手上的资源邀请外国学者来巴黎讲学,这在当时的法国大学是非常难得的。我1961年读完大学都没有听过外国学者的讲课。

EHESS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它真正超越了史学的范畴,向其他人文学科打开了大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等,这些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来此访学,这让EHESS成为真正实现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实现了多学科的交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发掘有学术潜力的年轻人。比如,1954-1955年,布罗代尔在EPHE第六部建立了最早的区域研究中心——他将之命名为“文化圈(aireculturelle)”研究,涵盖了对各大非欧洲文明的研究,包括对中国、印度、拉美、非洲等等。给你个数据,1955年EPHE第六部有三十位教授,其中就有三位是研究中国的。一位是匈牙利籍的宋史专家白乐日(Etienne Balazs),一位是当时只有35岁的谢和耐(Jacques Gernet),另一位是研究中国革命的谢诺(Jean Chesneaux)。苏联研究、日本研究等方面也是如此。

而且,布罗代尔是一个慧眼识人的学者,他发掘、培养了一些有潜力的学术新人,比如勒高夫、弗朗索瓦・傅勒,还有勒华拉杜里,这三人中,前两位在布罗代尔之后都担任过EHESS的院长,而勒华拉杜则接任了布罗代尔在法兰西公学的教授讲席。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

我要强调,布罗代尔确实掌握了很多学术资源,但他从中获取的并不是权势,而是信息。地中海的研究毕竟是在一个有限的地区展开,布罗代尔可以靠一己之力完成。但《资本主义》这部书如果没有同事为他提供其他地区的信息,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比如其中有关中国的一些内容就有白乐日的帮助,关于印度有Daniel Thorner,关于印度洋和东南亚则有Denis Lombard。可以说,他利用这些资源营造了一个卓越的学者群体和在此基础之上的信息网络。此外,我还要强调的是,布罗代尔一贯鼎力支持学生、同事的研究,给予他们自由去寻找自己的学术道路。现在大学里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变得贫乏,但布罗代尔会让他的学生变得丰富。他给学生的建议是,在尽可能大的尺度上思考问题,这个尺度不一定指时间,也可能是地理上的。虽然研究要从小处着手,但要在尽可能大的尺度思上考问题,因为如果没有宏观的视角,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个案的。

澎湃新闻
:1990年代中国出版了布罗代尔的三部大著,或因学界近年对“重回长时段”的呼吁,近期出版社也再版了他的著作。法国学界/社会怎么看待布罗代尔的遗产?

莫里斯•埃玛尔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命运。布罗代尔的成名作《地中海》就经历了很奇特的三次生命。它对学术界的地中海研究而言无疑是开山之作,第一版出版之后,在法国很多学者受其影响,投身地中海或大西洋研究但到了六七十年代,这批学者逐渐开始转向心态史或者是历史人类学。尽管它很早就有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译本,但市场都很小,影响十分有限。

《地中海》真正开始走向世界是1973-74年美国出版了英译本。当时读布罗代尔的书并受其影响的第一代法国学者已经转向了,可以说,《地中海》在法国学术界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此时《地中海》一书在美国却是生逢其时,在美国大学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当时美国人文学科正在寻求突围,寻求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自然科学、还有大数据的结合。我第一次到美国,在机场书店看到了口袋书版的《地中海》英译本,我非常惊讶,这在法国真是不可想象的。

《地中海》在美国的翻译、出版改变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命运。其他语种的译本在此之后接连出版,1985年出版了德文版,而后就有中文版、日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等等。所以,《地中海》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是在1973、1974年以后才确立起来的,尽管当时在法国,它已经不是不可取代的典范了。书籍的接受史在国内和国际是存在时间差的,《地中海》的情形就是一个证明。

但1976年《地中海》一书在法国的接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由布罗代尔兼职顾问的一部讲述地中海历史的纪录片在法国热映,这部纪录片共有十二集,每集五十分钟。伴随纪录片良好的播出效果,《地中海》一书开始走出学术界,走向大众。法国又开始重印这部书,还做成了口袋本,当年大家还会将其作为馈赠亲友的圣诞礼物。1976-1978年,这两年间法国卖出的《地中海》是过去三十年的总和,它已经不仅是学术研究著作,而成了大众阅读的经典。我这次回国后就要跟出版社见面,他们即将出版典藏版的《地中海》。另外,法国历任总统,比如萨科齐、奥朗德、马克龙,他们在发言中有时候也会引用布罗代尔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一直是“活着”的。它已经成就了它的经典地位。

澎湃新闻
:对于近年史学界“重回长时段”的呼吁,您认为“长时段”的历史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莫里斯·埃玛尔
:“长时段”的定义在历史上是辩证的。布罗代尔在提“长时段”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变长的概念。布罗代尔当时说的“长时段”是地质学和民俗学意义上的,同时,他也提出过,我们是不是可以研究气候的历史。后来,勒华拉杜里的研究就涉及了气候史的书写。2013年,英国学者Cyprian Brookband写了一本《中央之海的形成:从起点到古典世界出现的地中海历史》( The Making of the Middle Sea: A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World)。作者从100万年前写起,从地中海本身的形成,直布罗陀海峡的出现,写到植被、动物的出现,写到人类走出非洲、进入这一地区,写到一万年前农业的发明,最后写到公元前3500年,这是人类文字记载的开始,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的开端,而他这本书就写到此为止。这次,我在研讨班上也提到了这本书,想要刺激大家在这方面的思考。显而易见,这是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与古气候学、地质学的结合。这种跨学科的结合不仅是人文和社科的结合,还打破了我们与自然科学的学术疆界。这可能是“长时段”在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正是在这个超长的时段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些与今天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这个意义上,“长时段”是很鲜活的,了解这个时段上的历史才可以拯救我们的未来。

The Making of the Middle Sea: A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World

历史是对过去的拷问。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个“过去”不是单数的过去,是复数的过去,是越来越长的过去。像环境史,这是对政治家短视思维的一个挑战——我想它可能会成为未来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的一个讨论主题,

另外,“长时段”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长度概念,它还包含了对传统史学线性时间观的反思。在这次研讨班上,有一位法国学者,格勒诺布尔大学的Etienne Bourdon教授提出了对中国和欧洲的时间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不同文化、甚至同一文化内部是不是对时间都有不同的理解,不仅仅有线性的时间,还有分叉的时间、循环的时间?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是否可以为我们思考非线性的、主观的、多元的时间提供启示?历史学家应该参与到这个思考中。而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布罗代尔正在身后看着我们呢。

澎湃新闻
:全球史的书写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与其相关的是全球化进程。您怎么看全球化进程中年鉴学派的意义?针对近年由于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等等一系列国际时局的变动而引发的“逆全球化”的讨论,您怎么看?

莫里斯·埃玛尔
:我在讲座中也说了,全球化不是今天才有的,几百年前就有跨地域的交流,有在大地理尺度上不同文明的碰撞,其中有前进,有挫折,也有倒退,这是很复杂的过程。而我们目前这几年集中面对的,是全球化提出的困难,那么,我们要对我们社会的价值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是回到过去,也不是通过行政禁令的方式切断人口的流动。看看美国以前的禁酒政策,它反而刺激了走私,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

历史学给我们的教训是人类社会是一个很坚韧的东西。我相信今天的人类社会和过去的人类社会一样,面对困难,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今天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带来了额外的困难,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消费不可能是无限的,要对自己的欲望设限。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歌唱的明天”——意思是明天会更好。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未来看上去并不像我年轻时面对的未来那么光明,但是大家不要因此而认为,前路堵塞,无路可走。人类需要、也能够找到未来的出路,但这需要的就不仅是个人,而更是人类集体的智慧了。

澎湃新闻
:这也是一个基于“长时段”的历史思考。

中国官场纪录片:《书记》(八小时之外,他们在干些什么,生活当中,他们怎么说话。 )

Fascism in Italy

Documentary of Mussolini, dictator of Italy

Documentary - The lost world of communism part 3/3 (Romania)

Documentary - The lost world of communism part 2/3 (Czechoslovakia)

Documentary - The lost world of communism part 1/3 (East Germany)

dimanche 27 mars 2011

来,让我告诉你什么是会商制度

孙宇晨

看了昨日诸多同学回复,以及北大官方对会商制度的回应,我觉得还有必要写些什么。

会商制度将北大学生共分为十类:“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而对着十类同学进行相应的“会商”处理。

“会商”以官方的说法,叫做“所谓会商,就是在学生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甚至连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由学院组织相关方面,如教学、教务、心理咨询、后勤服务等部门的老师,甚至邀请校外专家,对这些同学的学业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帮扶支持计划。”

这段话很长,大家肯定也不会仔细看。这与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样,都是看不得表面文章的,否则你一个字也看不懂。下面我就给大家细细解释下,什么是会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会有许多弱势群体,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弱势群体在反右时期,是指那些被扣上“右派”帽子的人,在文革时期,是那些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人,年纪大一些的人对这些定是不陌生的,我们国家的朱镕基总理也是右派出身,国家主席也曾被活活虐死,不少中共的高级官僚对曾经的惨状与浩劫至今都是历历在目的。若是有同学并不明白所谓反右与文革,那么姜瑜老师的话将对你很有帮助,你被扣上帽子与成为弱势群体的下场就是,“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任何法律都保护不了你。”

我们可能觉得这一切很遥远,其实就在今天的中国,弱势群体也是遍地都是,弱势群体往往是国家机关用概念鉴定的结果,它会有一道红线,比方说你信仰某种宗教,比方说你家的房子影响了国家的建设,比方说你的言论不对某些人的胃口。弱势群体的标志便是你已经不再是个人,对于你的任何处理结果,都是无需征求你同意的(虽然通常是建议),即便这种决定是拆掉你家的房子,强行将你送到否地,将你关进监狱,正如希特勒治下的犹太人,他们不再是人,任何对于他们财产与生命的剥夺都是合法的,正义的,毫无争议的,可以年纪大的人听到这一切会毛骨悚然,而年纪轻的人,恐怕因为没有经历,还足以面对。

而大学里,也是有弱势群体的。这些人是所谓网瘾患者,所谓学习困难者。据我所知,查晶老师所言,会商制度也正是从他们先开刀的。当然绝大多数同学会同意,网瘾患者是活该(尽管如何界定网瘾模糊不清),学习困难者也是活该被会商,甚至活该被退学,因为学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对于绩点低于某数值的人进行劝退,学校没有暴力机关,不能把学生关进监狱,也不能拆了学生家的房子,退学与开除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

我是完全同意学工系统的人是出于善意对学习困难者进行会商的,也相信学工系统对于学习困难者的会商通常是避免对学生进行劝退,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的。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一旦你被扣上了所谓网瘾患者与学习困难者的帽子,会商制度对于你“全面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判断”,从而“针对性的帮扶方案”,你恐怕是无力拒绝的,尽管这个方案仅仅可能是建议。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免责,学校对你进行会商后,你退学哪怕去炸地球,都和学校没有关系。同时,若是会商的建议是退学呢,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你活该会商,活该退学的时候,你不应该期待有更好的结果,即使他们是想帮助你。

这导致今后很可能,所有退学的同学都要事先经过会商制度的鉴定,退学乃至处分这一原本属于非学工部门的权力,将随着会商制度的建立,渐渐转移至学工系统,建议权也将渐渐成为一种强制权。当然,这时绝大多数的同学仍然会认为,网瘾患者,学习困难,活该被会商,活该被退学,而且会商制度的一阶段,查老师已经详细解释过:学习困难者是目前会商制度的重点治理对象。

但是我们会想,学习困难者都被会商之后,带着惋惜与孤独离开这个学校后,下一个会是谁?有九类人,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这九类人不会被会商,也就不会被写进制度里,写进去就注定了被会商的命运。下一波同学,可能会如查老师所举例的,一些因为失恋而心灵脆弱的同学。

心灵脆弱自然是很难解释的,可能衡量标准是你回宿舍抱怨两句,恨死这个女人,恨不得杀了她,也可能是失恋之后捂着被子哭了三天。当你因失恋哭了三天,怀疑心灵脆弱,被纳入会商范围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两件事,一是你几乎一夜醒来就被扣上了“心灵脆弱”的帽子,成了一位“心灵脆弱”者,成为会商制度的目标,尽管你会获得更多关心,这一切却没有一项经过你的同意。你立即变成了一个异类,一个边缘人物,这一切都是帽子与概念定义的强大威力。第二件事情更加可怖,你是一个人偷偷在被子里哭了三天,自以为无人所知,却早已上达天庭,会商之后(尽管可能是秘密的),宿舍的另外三个舍友突然在你看来都分外陌生了,谁说出了这一切,可能是那个党员,可能是那个和你作对的,还可能是那个最不起眼的。总而言之,原本你最信任的朋友,开始变得渐行渐远,他们也可能如此怀疑你,因为会商制度的保密,让你们无从知晓对方被会商。你们的友谊荡然无存。

更坏的情况是,会商制度尽管是保密的,但是不知为何,还是传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时候你便彻底成为了边缘人群,一个心灵脆弱,可能会影响学习,甚至可能有自杀危险的人。你可能没有朋友,甚至有一个两个也会被怀疑为告密。但是这又有什么奇怪呢,一个被扣上帽子的人,边缘化的人,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朋友的。这时尽管可能因为你的积极改造,被摘掉了“心灵脆弱”的帽子,被拿出了会商制度,但你不过是个“摘帽右派”罢了,一个“曾经会商”者。当然,这比起开除来好多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乐观对待这个学校的制度,当然,我这里忽略了因心灵脆弱引发学习困难,乃至退学的人,他们会更惨一些。

当然这时有些同学会说,我学业过关,不谈恋爱,即便谈了恋爱也是铁石心肠,绝不为情所动,分手第一天我就紧密投入了学术与为人民服务之中,只是平常食堂涨了两毛钱我会有所抱怨,乃至对于国家里各类各样的敏感词有所关注,这时我敢肯定,你在会商制度下的下场,绝对不会被心灵脆弱者更好。因为,实际在我看来,会商制度就是为了你设计的——可爱的思想偏激者。

当然这是我的诛心之论,大家忽略就好。与心灵脆弱者一样,你会发现自己抱怨涨价,关心正义公平的言论不知何时便早已上达天庭,被确定为会商对象。众所周知,这种同学在学校是比较招人恨的,吃饱没事关心公平正义,在这片土地本来就是一种罪过。对你最大极限的同情,不过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何必呢”。所以,我相信,对于你的任何帮扶,都不会有人同情你,等待你的,将是无可拒绝的帮扶建议。当然,我希望这仅仅是组织你学习人民日报,定期上交思想报告,或者监视周围同学而已,不至于取消奖学金,记过或是开除。尽管我们知道,经过会商制度,学工系统很有可能已经拥有了上述权利。

思想偏激者这群疯子活该被处理,对此我也不敢有异议。但是我渐渐发现剩下的“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我终究未能使自己逃脱其中一项的笼罩,或者我已经在前面的三者中被处理了。从此,学工部门总算是扬眉吐气,坐拥生杀大权,而你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想说不能说,甚至思考都会被人看透,你忐忑不安,仅仅是想避免被会商的结果。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反右也是反着反着才发现似乎全国都变成了右派,文革也是喊着口号打打杀杀才发现自己也加入了反革命的行列。

这个故事似乎变得越来越熟悉,希特勒找犹太人开刀,他们人种不过关,活该被清理,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这帮人思想偏激举止古怪,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们追杀工会成员,这帮人平常老是罢工,搞得城市瘫痪断水断电,也是应有之义。最后,他们奔我而来时,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众所周知,独裁与纳粹永远都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

看到这里,如果你寒毛四起,请放轻松,别害怕,学工系统不会这样的啦。我和他们共事很久,他们都是好人。除了想升官一点阴暗功利的小想法,平时都是很好的人。他们也没有什么恐怖的大阴谋,只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在邀功请赏时,却一步步走向了与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为敌的境地,却一次次摧毁着北大弥足珍贵的价值与精神。兹事体大,事关北大清望与精神,更会影响今后师弟师妹的心情与前途,精神是都是虚的,外人看的(虽然校方显然更看重的是这点),师弟师妹的前途与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一点话,是送给查老师本人的。如果您真有诚意仅仅是帮助学业困难的同学,便删去会商制度中其他九类人的条款,如果您真心帮助北大同学,请承诺会商制度不会采取任何对学生的惩罚与管制措施,并将此郑重写入会商制度的条款(我实在不相信领导的承诺)如果您真心诚意地为北大的同学好,请收回会商潜在对象“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这带有侮辱性质的评论(当然您会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只不过是媒体的歪曲罢了),这对您好,对北大同学也好。

2011/03/27

于北京大学

还有一句话,送给其他大学同学,请你们持续关注北大的会商制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是中国的大学生,北大会商制度一旦建立,将会以燎原之火的势头为众多高校所借鉴,会商制度将极有可能成为中国高校普遍实施的学生管理新形式,你们与北大的同学休戚与共,我们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共同进退。

新闻链接:
北大将对“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进行会商
http://news.163.com/11/0325/03/6VV9LSVK00014AED.html


学业会商:一项支持学生学业的工作探索——访学生工作部查晶老师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1-03/26/content_196188.htm


新浪微博:@史小博北京
Twitter:@shixb9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ixb90

dimanche 20 mars 2011

Qui participera aux opérations militaires en Libye ?

LEMONDE.FR | 19.03.11 | 18h38 • Mis à jour le 19.03.11 | 18h50

A l'issue du sommet qui a acté le début de l'opération militaire internationale en Libye, un communiqué a précisé que "les contributions" des pays qui ont souhaité participer "seront différenciées". "Nous nous félicitons de l'adoption de la résolution 1973 du Conseil de sécurité" de l'ONU, indiquent les participants. "Nous sommes déterminés à agir collectivement et résolument pour donner plein effet à ces décisions". Si la plupart des grandes puissances sont unanimes sur la nécessité de mettre fin à la violence en Libye, certaines sont bel et bien plus engagées que d'autres.

La France en pointe de l'opération. "Il est clair que la France assure le leadership de l'action militaire dans l'espace aérien libyen", a reconnu le premier ministre belge Yves Leterme. En effet, Paris a été à l'origine de la mobilisation diplomatique, et c'est le président français qui a annoncé seul le lancement de l'opération militaire, samedi. Deux patrouilles françaises, soit environ une vingtaine d'avions, sont pour l'instant en opération sur le territoire libyen, selon le ministère de la défense. Le porte-avion Charles de Gaulle devrait appareiller dimanche. Deux frégates de défense aérienne sont actuellement au large de la Libye.

Londres et Ottawa participeront à la première vague. Les forces militaires britanniques ont indiqué qu'elles participeront aux opérations en Libye en mettant à disposition des avions de combat Tornado et Eurofighter. Hors d'Europe, le Canada a annoncé l'envoi de 7 avions de chasse pour cette opération. L'Italie a indiqué qu'elle se limitait pour le moment à la mise à la disposition des bases aériennes de la péninsule, mais qu'elle était prête à éventuellement participer à des raids.

D'autres pays aux rôles flous. Plusieurs pays européens, dont la Belgique, les Pays-Bas, le Danemark, la Norvège, le Portugal, la Grèce, l'Espagne, la Turquie, la Pologne et la Lithuanie, ont confirmé leur volonté de participer aux opérations militaires, sans préciser si cela signifierait un déploiement militaire ou un usage des bases. Le Qatar, ainsi que les Emirats arabes unis, le Maroc et la Jordanie, étaient présents lors du sommet de samedi.

Les Américains en retrait. La position des Etats-Unis, qui soutiennent cette opération, n'est pour l'instant pas clairement définie. La secrétaire d'Etat, Hillary Clinton, a réaffirmé que le cessez-le-feu en Libye doit être appliqué, mais n'a pas précisé quels moyens Washington mettrait à disposition. Les USA vont apporter des capacités à l'effort militaire, s'est-elle contentée de dire. Elle a cependant répété, comme l'avait fait Barack Obama, que les Etats-Unis ne deploieront pas de soldats en Libye.

Les Allemands écartés. L'Allemagne, une des trois grandes puissances s'étant abstenue lors du vote au Conseil de sécurité de l'ONU, ne prendra pas part aux opérations, selon Angela Merkel. "Nous sommes unanimes sur la nécessité de mettre fin à cette guerre. La résolution doit être appliquée", a-t-elle néanmoins précisé. Berlin devrait assumer "des responsabilités supplémentaires en Afghanistan", en assurant notamment la surveillance afin de libérer des appareils américains.

L'OTAN absente. La France a catégoriquement refusé que l'OTAN intervienne dans les raids immédiats et urgents en Libye, estimant que cela s'agirait d'un très mauvais signal envers les pays arabes. Signe que l'Alliance n'a pas été consultée, son secrétaire général, Anders Fogh Rasmussen, n'était pas à Paris samedi. Il est cependant possible que l'organisation soit sollicitée pour des opérations prévues par la résolution de l'ONU, mais qui nécessitent du temps et de gros moyens pour être mises en oeuvre. Il s'agit notamment d'une zone d'exclusion aérienne et du contrôle de l'embargo sur les armes.

samedi 19 mars 2011

还是集锦

1、
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
下联∶中国是盐荒子孙
横批∶有碘意思

上联∶日本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
下联∶中国人抢碘盐以等待核辐射
横批∶ 无盐以对

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
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安在
横批∶核出此盐

2、 提问∶ 中国历史上首次抢盐风潮出现於哪一年?
答∶公元前202年。 那一年,项羽因为 「无盐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了!

3、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麽?辐射来了,盐没了;
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麽?辐射来了,盐不好使;
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麽?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
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麽?人 死了,盐没用完。

4、我想有间房,门朝大海,春暖花开,家中有碘也有盐,每天早上,坐在阳台,内穿孕妇防辐射围裙,外穿生化防化服,品著碘酒,擦著碘盐┅┅

5、非典的时候囤醋!核泄漏囤盐!你们到底有没有考虑过酱油和味精的感受!

6、有鉴於眼下盐比金贵,将要结婚的准新娘给准新郎发出狠话∶有盐千里来相会,无盐对面不相认。

7、日本地震砸死了一批,海啸卷走了一批;中国买盐挤死了一批,吃盐 死了一批。可怜86年乌克兰核泄漏中那些牺牲的战士,穿神马防护服防毒面具啊,怎麽不来中国吃点加碘盐呢?

8、给我一份盐鸡,不要放鸡┅┅

9、BBC最新消息∶狗粮对抗辐射有显著作用,哥伦比亚大学早耀斯.泉佳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狗粮中含有丰富的碘铅茶树精油等抗辐射物质,经过可靠的实验,他的爱犬一直吃狗粮,并且长期接受大量手机电脑微波炉等辐射,活泼健康。他停止喂狗粮後不久狗就死了。请转给你最亲的人!

10、
女∶有房吗? 男∶没有。
女∶有车吗?男∶没有。
女∶有存款吗? 男∶没有。
女∶那还来相亲!
男∶我有盐!
女∶老公!!

11、情侣们啊!现在最浪漫的事情是,能买到一袋儿盐,含情脉脉的送给对方┅┅

12、日本核泄漏了,太平洋沿岸都 悚了,但是我们中国人怕啥,这麽多年来,我们吃地沟油、化学火锅、三聚氰胺奶粉、毒大米、皮革奶是为了什麽呀?就是在下一场生化战争中活下来。我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小小的辐射,只是淡定的笑笑而已,现在嘴里叼著的双汇牌火腿肠都要比这辐射来得猛 。

13、抢购到碘盐的朋友也不用慌,聪明的MOPPER教你如何利用手中的大量碘盐防辐射∶1、先洗澡,洗干净,有条件,最好刮毛;2、擦干水分,把肉切开,全身抹盐;3、抹盐完後,挂在阳台通风处,风乾;4、用松柏树枝点火熏烤;等人被碘盐都腌透了,别说防核辐射了,就连苍蝇、肉蛆都能防 。

14、【如何使用碘盐防辐射】 碘盐500克,脱衣,用刀在身上每隔2-5cm斜著划一刀,将盐均匀抹在身体表面,特别要注意腋窝和大腿内侧。接著将自己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七日后即可达到辐射不侵的地步。小贴士∶如能加香叶、胡椒、八角若干,防辐射效果更佳。

15、历史总是 人地相似。听说好多人现在抢盐,和当年抢板蓝根与口罩的疯狂差不多。那时最珍贵的礼品不是玫瑰,而是明知你在咳嗽还去你家看你,以死殉情。结果事件过后,家里积压的板蓝根喝十辈子糖水也喝不完。其实真若有事,盐有屁用,好好锻炼过好每天,是唯一正道。现在买盐的你们都伤不起 。

16、
叫外卖∶麻烦你给送一份卤肉饭。
饭店∶请问您要哪一款卤肉饭?不放盐的15块,放盐的30,双份加盐的50,我们最近还特别推出「咸死你」超值碘盐防辐射皇家尊贵卤肉饭一套只需98哟,还送一瓶碘酒呢。

17、中国日前推出日本七日游,内容有∶看海啸,观核爆,欣赏地震美景,体验核辐射,感受末日风情!单程船票,费用自理。管去不管回,管死不管埋!特惠价∶2012元。特别优惠∶凡是参加了抢盐活动的,可凭超市购物小票,享受7折优惠。

18、日本人地震没死,海啸没死,核辐射没死,结果当听说大洋彼岸沿海城市的中国人疯抢食用盐後,全部笑死了。

19、在某超市咸鱼摊位边上出现了四位保安,以防止随意舔鱼的行为。保安气愤地说,昨天好好的四尾大咸鱼,硬是被舔成了淡水鱼。

20、日本大地震後,三个人死後上了天堂,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人。上帝问∶「你们是怎麽死的?」日本人说∶「我是海啸淹死的。」接著韩国人说∶「我是被辐射死的。」最後中国人说∶「我是吃盐咸死的。」

21、有人咋呼说担心核辐射,嚷嚷著要吃碘,我看没必要闲吃萝卜淡操心,敌敌畏、苏丹红、三聚氰胺,你身体里哪一样没有?把你劈碎了摊在地上,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还吃什麽碘和盐?

22、床前明月光,把盐都抢光。

23、今天北京某会场突然发生与会者争相冲上讲台、导致踩踏伤人事件。警方来到医院,想从会议主持人那里得知真相,主持人奄奄一息的说∶「我也不知道为什麽,我只是说了句∶下面请领导发言(盐),大家欢迎。」结果所有人就争先恐後红了眼的冲上来┅┅

24、震在日本,痛在中国。看到大家这麽辛苦的传谣、造谣、抢碘片、抢食盐,才知道真正的灾区是在中国啊。

vendredi 18 mars 2011

谣言?北京时间18点,法军第11空降师在利比亚着陆

北京时间18点,法军第11空降师在利比亚着陆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8日 转载)

法国现役第11空降师于北京时间16点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地区起飞。北京时间18点抵达的黎波里上空空降。空降师6辆轻型装甲车的掩护下于15分钟前在的黎波里以南25公里与利比亚守军展开激战。26架幻影进行了空中支援。具体战况等待前线记者详细介绍。

北京时间18点30分,6艘登陆艇与4艘驱逐舰驶入利比亚海域。目前形势不明。

--------------------------------------
世界报实时跟踪:

http://www.lemonde.fr/afrique/article/2011/03/18/suivez-la-situation-en-libye-en-direct_1494962_3212.html#ens_id=1481986

聯合國授權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

作者:華爾街日報

聯合國安理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週四授權對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Moammar Gadhafi)軍隊採取軍事行動﹐從而為未來幾天歐洲及美國空襲利比亞鋪平道路。


上述決定是在法國和英國的力爭下作出的。目前卡扎菲軍隊仍在襲擊反對派控制下的臨時首都班加西。

聯合國安理會中有10個成員國投票贊成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及部署其他安防措施﹐沒有成員國投反對票。俄羅斯、中國、德國、印度和巴西棄權。安理會決議還包括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售以及其他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必要措施。
—— 原载: 華爾街日報

jeudi 17 mars 2011

盐荒子孙集锦

@高草儿:一早看到国内国外抢购碘盐的新闻,乐了。每次灾难都能诞生一批这样的蠢货,真担心哪天他们吓傻了再喝点碘酒什么的。核辐射是没摊着,倒吓成神经质,吃成动脉硬化了。想起非典时板蓝根、洗手液和维他命B和C的疯狂抢购和脱销,一位老当益壮的同事抢购了40大袋板蓝根一袋也不往外匀,估计现在还喝着呢。

@妞妞888888:其实抗核辐射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酱油泡澡,然后用大酱涂抹全身,再用冰水冲洗干净,最后用橄榄油滋润您的每寸肌肤,完活了您内!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风中疾走:这个建议太有所保留太不诚恳了,请问到底用生抽还是老抽?
@源灰砂:张悟本要是没栽,现在最防辐射的必然是绿豆。
@风中疾走 回复@源灰砂:哈哈,说得好说得好!


——————————

@周志兴:日本地震引起的核危机远远大过大洋彼岸的蝴蝶振翅,不明情况和知识储备不足使得谣言不胫而走,不知哪儿传出的消息说盐抗幅射,导致几个城市在抢购盐,也包括我的家乡常州。我父亲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者之一,他也死于核蝠射,从没听说他和同事们有吃盐的防护手段,我六年的防化兵经历也无此说法。

@源灰砂:我真不好意思解释这件事:其实他们是因为碘能抗辐射,而碘盐里含有极为微量的碘。

@战神狼:碘盐………呃……………

@随风飘落的叶子:传言的流传源于政府没有及时公布事实的真像。
@大字半斗:凡事都以为通过吃点什么解决,真是愚昧之极! 就说大米能防辐射,真要遇到辐射, 你恐怕得用大迷糊糊住身体吧?你身体面积多大? 靠吃进去的那点够吗? 盐(就说它含点碘), 它能防辐射的机制是什么?

@王海青律师:今晨,北京,呼家楼,一大姐拎着一大袋有十几小袋食用盐,和路上遇到的熟人说,咱这超市已经卖光了,你再去大超市看看吧。我忽然想到,我家的盐不多了,也得买两袋。不担心核辐射,担心炒菜没有盐。

@春天的大熊:我在一个抢购现场见到很多参与抢购的都是上点年纪的人。可以理解他们的恐慌,03年非典时期不也是这样。所有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过是他们表现在油盐酱醋这些事上。
@寂-玲:我听到的是这样的,日本的核电站爆炸会影响我国的部分海域,而我国的食盐几乎来自海水,所以才会疯狂采购食盐!

——————————

@-风-风-风-:竟然10块一包盐。。。。。市场好多抢盐。

@拿铁:早去超市发现无盐,货架空空,营业员告知一早已卖2000斤,都整箱整箱卖,我相信这不是普通老百姓屯盐,而是想趁机捞一把的盐贩子。
@zhouxde: 温州也在抢盐,而且也缺货了。。真疯狂!




——————————

@猪蹄蹄beta:叫外卖:麻烦你给送一份卤肉饭啊喂。饭店:您要哪一款卤肉饭?不放盐的15,放盐的30,双份加盐的50,我们最近还特别推出“齁死你”超值碘盐防辐射皇家尊贵卤肉饭套餐,只需98哟,送一瓶碘酒呢亲。

@源灰砂:哈哈哈
@侯虹斌:太狠了,亲



——————————



@人大张鸣:只信谣传没有常识的中国人,居然抢购食盐。核辐射没有到,自己先吓死了。盐里那点碘,对于防辐射,屁用都没有。也好,便宜了卖盐的。



@源灰砂:我突然觉得我可能想错了,广大人民群众不会蠢到真以为自己可以大口大口大包大包吃盐的地步,他们肯定是想从盐溶液里把碘制取出来。


康斯坦丁VV:广大人民也没那技术吧,人人都是化学家啊

@范遥:啊哈哈哈

@黄小狐狸i:你们都想错了,少部分SB因为恐慌抢购食盐,导致食盐涨价预期,所以大家都去抢。我老家很多人还不知道日本核电站的事呢,只知道食盐要涨价。

@大字半斗:从食盐(氯化钠, NaCl)中提取碘同样是愚蠢的行为。碘是纯元素,腐蚀性很强,拿来做什么?和负离子状态的碘盐(比如碘化钠 NaI)性能完全不同。

@风为裳V:群众的力量……那赶紧去捞海水啊,海水有都是

@菜端:小心齁着。

@兰惠风清:捞什么海水呀,就到海里游一下,回家晾干了,那全身都是盐了呢……可笑……




——————————


@我是周小沫:刚刚听说我们台一个人因为担心将来吃到有辐射的盐,而提前囤盐,还真被她囤着了。据说她家囤了一吨盐,一吨盐,一吨盐!!! 电视台也有这么二的人,你还指望普通老头老太能多淡定?

@张耿:呃,一吨盐得占多少地方啊?一吨盐能吃多久啊?莫非是要打核大战么……
@源灰砂:一吨~……大概半间地下室那么大。她家地方很大嘛……
@大字半斗:在受到辐射前已经腌咸肉了。
@康斯坦丁VV:够吃几辈子啦
@源灰砂:回复@大字半斗:我觉得是受到网上编的那个女贪官家找出两吨大蒜的段子的启发。你想啊,大蒜还容易发芽容易烂什么的,盐就很好保存了,万一过几天真报道说10年内海水核辐射,她就卖出去发财。但我想说大连漏油事件都那样了,怎么没见老百姓操心吃到含石油的盐啊。

——————————


@吃完就饿:最新盐价播报,川沙菜场已经15块钱一包了,200克的小包哦


@Lisng:抢盐也就算了,那些抢酱油,抢榨菜的,你们特么的是来搞笑的么?


——————————

@南畦郡主:淘宝卖盐店,三小时冲皇冠。。真的好搞笑啊。。。


——————————

@巴曙松:Easy time-----为什么淡定----今天某超市,众人争相抢购食盐,唯一老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老太答:非典那年抢的还没吃完....


——————————

@冷暖如血:预备唱 :“我们的祖国是疯人院,疯人院的人们真现眼;邻国的灾难,恐吓着我们,一人两包含碘盐;哇哈哈~哇哈哈~每个人两包含碘盐;哇哈哈~哇哈哈~吃完碘盐翻白眼!“囧

——————————



@张发财:青海柴达木公路都是盐铺的,抢个鸡巴,有病嘛!

@一毛不拔大师:完了,这条公路会被人舔没。。。
@张发财:回复@一毛不拔大师:我操,舔公路这画面可够行为艺术。
@月子曰: 不知道的一位膜拜圣山呢……从青海一路跪去喜马拉雅。
@midiya:以后要发舔路证,持证舔路
@张发财:回复@midiya:哈哈哈哈


@北京厨子:在一场全面碘恐慌中,首当其冲的是卫生部专家号召大家抹碘酒喝碘酒,相比之下,公众抢购碘盐,无论如何显得不那么荒唐。至少盐总是要吃的而且吃了不会死人。一个国家出现疯狂而荒唐的事情,根本不用问,一定是上面出问题了。别怪民众。


——————————


@二狗:日本人成了大核民族,天朝人成了盐荒子孙,
横批:有碘意思

——————————

@ChristineChan:#当时我震惊了# 本报讯 记者 谢超石 由于担心日本核泄漏造成的辐射伤害,浙江慈溪一男性市民昨日过量食用食盐“抗辐射”,被家人发现后送入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据称这是此次日本大地震中本土以外的第一个遇难者。


@非商 :蠢到家了
@Sandra晓敏 :实在是。。。无语了。
@易水汪蕊 :疯狂。。。
@eiven0709陆君 :吃成咸鸡了?
@Yingpoppy : 第一例非灾难性死亡。
@刘焰V :真有人吃盐死了,无语
@徐子莫:终于有死的了
@喻院长:不是变蝙蝠么?!怎么死了
@源灰砂:看最后一句就知道这是恶搞好吗!



——————————

@扯淡科学:居里夫人常年致力研究放射元素,在当时相对落后的保护措施下67岁才因病逝世。近日,有波兰科学家指出这得益于她的饮食习惯。据传,居里生前口味偏重,每餐都以咸菜、腐乳、韭菜花和辣白菜佐食,最爱酱油拌饭和炸酱面,有时数餐就会消耗半罐食盐。而居里生前也曾谈到:弱者坐待时机,强者摄取食盐。


@老鬼2008:原来教科书说居里夫人被辐射死的真的是说谎,她明明就是被活活齁死的。

@地下天鹅绒:其实我最讨厌在这种人心惶惶的关头打着科学家旗号造谣的人!缺德!不要脸!
@源灰砂:这是造谣吗……真会有人当做谣言相信吗?
@老鬼2008:看ID就知道是在恶搞了。

如何看东日本巨震的经济影响

作者:刘柠
3月11日下午袭击日本东北部的里氏9级巨震对日本经济造成的重创到底有多大?其影响究竟会蔓延至何种程度?因余震不断,海啸未已,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爆炸事故等次生灾害的呈现尚处于进行时,受害状况一时还难以确切把握,也许现在还不到做客观评价的时候。事实上,因日本国内媒体正全力埋头于抗震救灾报道,尚无暇他顾(从对经济影响的总体评价到灾后复兴方案的出台毕竟是下一个阶段的事情),故与此相关的数据也是国外要多于日本国内。但是,就目前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结合十六年前阪神大地震时的情况,我们也许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经济损失有多大?
震后翌日,于日首相官邸召开了一个“经济情势检讨会”。与会的与谢野馨经济财政担当相预测:此番巨震,“受害状况将超过阪神大地震”。但他同时指出:因“产业活动的中枢并未受到直接的打击”,对日本经济总体的影响是有限的。看来,作为政府财经经济政策的最高责任者,与谢野似乎并不悲观。那么,与谢野的依据何在呢?这首先要与从阪神大地震的比较谈起。

就地震的烈度、破坏的强度及受灾范围之广而言,阪神大地震与此番东日本巨震几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能量相当于的前者的178倍,除了震中的东北地区外,还波及了北关东地区和首都圈,受灾范围达1都12县。由于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死亡人数恐怕最终会超过阪神大地震的一倍以上(阪神大地震中有6500人丧生)。至于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尚处于流动之中,从最初估计的100亿美元,到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所估计的数百亿美元,直到全球顶级风险投资机构Equcat所称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占年GDP的比例从低于1%到高于1%。

但是,阪神大地震重创的是在日本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阪神工业区,那里集中了钢铁、汽车和电子工业的精华,而位于震中的神户则是日本的第二大港。与之相比,此番巨震所摧毁的东北地区虽然也有一些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等生产基地,但显然不如前者那样集中。整个东北地区加上北关东地区占日本经济的比重约为8%,而神户一个城市便占了4%。十六年前的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共计13万亿日元,按当前的汇率约合15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此次东日本巨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尚低于此水平。

但另一方面,与阪神大地震的受害范围几乎仅局限于阪神地区相比,此次受害范围要大得多,其中不乏一些企业巨人(如丰田、日产、日立、东芝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如在此番地震报道中,一幅屡屡被各媒体使用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在位于北关东地区茨城县的日立港,1300辆正待装船付运的日产高级轿车遭海啸的袭击,像玩具一样漂在水里。日立港是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港,吞吐量虽然并不很大,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工业港。港口附近便集中了日立公司生产重型电力设备的三家工厂和制造机车车辆、电梯和家电产品的工厂。包括向中国秦山核电站供货的核电机组在内的机电设备,便是从这里装船,再转横滨、神户港运抵上海港的。

丰田公司的生产重心原本位于日本中部名古屋一带。九十年代以来,为分散风险和削减成本计,在东北地区设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如位于岩手县金崎茅的岩手工厂和位于宫城县大衡村的宫城工厂。这两个工厂的生产能力占丰田日本国内整车生产量(去年的实绩为320万辆)的13%(42万辆),也带动了周边一些汽配加工商的发展。经此重创,已有丰田、日产、东芝、索尼等企业宣布全部或部分停产,恢复周期尚难预测。日本公司因出于对效率的追求,多奉行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的“即时反应”(Just-in-time)式生产方式,即一切严格遵循订单定制生产,各家企业都无过量库存,客观上也形成了某种脆弱性:产业链中即使个别环节发生断货,也会导致产业整体受到影响。就像在一条车线上的塞车一样,哪怕只有两辆车追尾,也会造成全线的交通瘫痪。何况,遭此一劫,被重创的何止是一两家企业,被视为日本工业基础的粗钢、汽车、电机等产业受到的重重一击,即使不是致命的,恐怕也元气大伤,短期内的痊愈几乎是不现实的。而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枢的“供血”情况。



会不会引发金融地震?
地震发生时,菅直人正率全体阁僚在参议院决算委员会审议2010年度财政决算(日本财政年度截止至3月底,4月起为新财政年度),并讨论2011年度财政预算。剧烈的摇晃使会议被迫中断,旋即变成内阁的“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成立大会和抗震救灾誓师大会。因此,截至目前为止的抗震救灾工作,实际上是靠先期投入的2010年度预算中剩余的约2000亿日元(24.1亿美元)的预备基金来支撑的。而随着灾害的扩大,尤其是核事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这笔资金早已捉襟见肘,甚至“底掉”是肯定的。对此,有来自彭博社的消息称,日财务省方面已表示,在评估过灾难的损失后,可能追加1万亿日元(120亿美元)的应急预算。而更大的支出,包括灾后复兴的预算,还有赖于4月,2011年度财政预算的编制出台。

毋庸讳言,正如受重创的肌体能否迅速恢复机能,完全复原,取决于身体的供血情况一样,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能否顺利实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财政的支持。阪神大地震后,仅神户一地的重建成本,便高达2500亿美元,考虑到此番巨震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之广,重建成本无疑是天文数字。与十六年前不同的是,彼时,日本处于泡沫经济崩溃的初期,尚有高成长期和泡沫期积累的元气,从国家外汇储备到利率杠杆到国债,都还有一定的余力,而今天,近乎于零的基准利率和相当于GDP的200%的巨额财政赤字(为OECD国家中最高的)使日本政府一筹莫展。

尤其是后者,状况已相当严峻。虽然日本的财政赤字为国民持股的内债型,表面上看似并无类似于希腊那种主权债务危机之虞,但由于人口早过增长拐点,已呈负增长,老龄化发展迅速,而国民养老金呈慢性不足的态势,其严峻程度其实并不下于希腊。鉴于财源明显不足的状况,民主党政权上台时信誓旦旦的所谓四年不涨税的承诺事实上已经收回,消费税随时可能从目前的5%上调至两位数。而震前日本政府设定的44亿兆元的国债发行目标,随着赈灾和复兴被提上日程,显然已难维持,这无疑是对日本财政的艰难试练。

更有甚者,地震引发的股市和外汇市场的动荡不仅远未平息,未来一年内提供地震灾难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将不得不为此番地震吐血埋单,也许会导致世界资本市场的乾坤大挪移。而这会不会成为进一步诱发金融地震的诱因,包括中国在内,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



地震特需:新一轮增长的助推剂?
2010年度,尽管在日本经济总量上被中国赶超,“世界老二”的地位与中国易手,但却创下了近二十年来最快的增速,全年GDP实际增长3.9%。虽然后半年又有所回落,但种种迹象表明,从去年秋开始,日本经济已逐渐爬出了金融危机的谷底。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之不易的增长势头被“腰斩”,是对日本经济最残酷的打击。短期预测,无疑是悲观的,今年度日本的增长很可能会被抵消,甚至有负增长的可能。

不过,如果对日本经济强大的自愈再生能力有所体认的话,便会明白,情况未必会像想象的那样糟糕。尤其是考虑到与谢野大臣所说的“产业活动的中枢并未受到直接的打击”这一层,可以说虽然发展势头遭“腰斩”,但发展机制还在,且机能大体健全。历史经验证明,地震所造成的破坏虽然触目惊心,但经济的恢复往往比想象的更快。尤其是发达国家,其应对灾难的能力是超强的。事实上,阪神大地震后仅半年,日本经济便得以恢复(在总量上)。同样的经验,也为洛杉矶地震所证明。而且,如此大范围的破坏,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摧毁,无论如何是需要重建、复兴的。而“地震特需”未必不会成为拉动日本新一轮增长的助推剂。这客观上会带来两个效应:

一是建设景气卷土重来,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日本今天之所以成为基础设施之完善,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居前列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当归功于自民党政权长期以来践行的、前首相田中角荣所倡导的所谓“土建国家”的发展战略。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萧条,这种发展战略受到质疑。特别是民主党上台后,削减建设预算,充实民生,砍掉了大批拟建甚至再建的工程,建设业者叫苦不迭,只有靠海外工程维持生存。而随着此番震后复兴规划的具体化,建设景气可望被重新激活,从而刺激国内经济。

二是内需问题。日本挣扎于通缩之苦久矣!内需不振,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此问题可望在此番震后复兴中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而任何巨大经济体,只有其内需被充分激活,摆脱对出口型经济的恶性依赖后,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番巨震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是考验,也未尝不是机遇。我们为日本人民祈福。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Thursday, March 17, 2011